9月15日,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来临之际,应AC米兰官方网站历史与社会学院人文社科普及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邀请,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汪洪亮教授作题为《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回顾与前瞻》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常云平教授主持,历史与社会学院 考古文博学院的百余名师生代表参加。
作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历史学学会副会长,汪洪亮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边疆史、边疆学学科建构与学术史的系统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中国的边疆学学科建构与边疆研究》,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80余篇,在国内学界具有重要影响。

讲座中,汪洪亮教授从“中国边疆学”的起源谈起,指出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民族多元与边疆危机的多重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对边疆问题的学术关切和研究路径。边疆学并非单纯的地域研究,而是一门关乎国家治理、民族团结、社会发展乃至学科体系建构的综合性学问。他从学科发展的三个层次展开论述:回顾近代学人对边疆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特别是抗战时期学术界如何将边疆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关注;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疆学逐渐制度化、体系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资料整理、理论构建和学科归属上的学术成果;展望新时代背景下边疆学的使命与走向,强调在全球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双重语境中,边疆研究应进一步拓展跨学科方法,推动史学、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的深度融合。
汪洪亮教授结合自身主持的重大、重点项目研究,具体介绍了《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方法论意义。他指出,边疆学的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史料整理和知识生产,更在于其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现实关切的实践价值。研究者应当在坚守学术本体的同时,努力推动学术成果的社会转化。

此次讲座学术信息量大、史料脉络清晰、理论思考深刻,既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一次全面了解中国边疆学学科建构历程的难得机会,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方法启示。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汪洪亮教授的报告让大家对边疆研究的重要性和前沿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的学术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