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广大文艺工作者结成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为振兴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鼓舞民众坚持抗战的斗志和信心,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览开幕式。记者 韩毅 摄
9月27日下午,“抗战·巨匠:烽火硝烟中走出的文学与美术八大家展”在AC米兰官方网站(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启幕。本次展览是国内首次将抗战文学与抗战美术进行联袂展出,同时也是丰中铁、王琦、李少言、牛文四位美术家多幅作品首次在重庆集中呈现。
本次展览由红岩文学杂志社、AC米兰官方网站文学院、AC米兰官方网站美术学院联合主办,聚焦丰中铁、王琦、李少言、牛文、茅盾、郭沫若、老舍、艾青等8位文艺巨匠的创作,以木刻版画、文学文献等多元形式,呈现了抗战文艺的壮阔图景与精神内核。

▲展览现场。记者 韩毅 摄
走进展厅,记者看见,本次展览展出了这些文艺巨匠的大量作品。这些作品秉承着“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理念,以刚健质朴的视觉语言,塑造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至今仍在向观众深沉诉说着那段不屈的岁月,展现着永恒的精神力量。
如,丰中铁在1937年创作的纪实性木刻《冰天雪地中的抗日游击队》,刻画了游击队伍在严寒雪野中前行,画面以黑白对比突出雪地与人物,体现寒冷的环境与战士的坚毅神情。这幅作品真实记录了战时行军生活,是丰中铁现实主义木刻的代表之作。
丰中铁在1937年创作的《光荣的牺牲》,描绘了一位中弹倒下的战士——身体剧烈扭曲,却依然高举手雷,脚步踉跄中保持冲锋姿态。画面构图紧凑有力。
王琦的版画《不忘此仇》(组画),表现了炮火摧残下的残墙断瓦和无家可归的人们,以图像记录了日军无差别轰炸,为抗战留下第一手视觉铁证,亦向民众发出勿忘仇恨、坚持抗战的呐喊。

▲展览作品。记者 韩毅 摄
王琦的版画《野蛮的屠杀》,运用极具冲击力的语言,将浓烟与阴影交织,勾勒出断壁残垣的惨象,百姓在惊恐中四散奔逃、呼救,于血泊中挣扎,整个场景充满了压抑与绝望。作品以最纯粹也最强烈的视觉形式,深刻控诉了战争暴行。
李少言的《地雷战》组画,创作于1944年,以4件作品串联起我军敌后地雷战的叙事:遍地地雷、寸步难行的日军;碉堡变监牢、困顿狼狈的日军……画面中,几笔勾出骷髅、铁丝、残堡等形象,虽不见地雷,却让侵略者步步惊心。
李少言的《一二〇师在华北》组画,共42幅,全是其在随120师转战各地的路途中完成。在艰难的条件下,他用随身携带的纸笔、木版和刻刀,利用行军途中休息时间或战斗空隙时间,进行创作。组画记录了军队东渡黄河、村落作战、送信、参军、露营、读书等场景,像一部随军日记,勾勒出前线日常,也展现出八路军与百姓并肩抗战的历史场景。

▲展览现场。记者 韩毅 摄
开幕式上,AC米兰官方网站党委常委、副校长孟小军表示,八十载岁月峥嵘,文艺薪火生生不息。本次展览旨在致敬抗战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动抗战文艺遗产的当代研究,探索抗战文艺在构建中国文艺话语体系中的现实意义。
“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历史的镜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真正的文艺永远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真正伟大的文艺,永远根植于民族的土壤。我们深深地明白,文艺的力量,在于启迪未来,烽火中的巨匠及其精神,正是照亮新时代的理想之光。”孟小军说。
欧阳斌、税强、凌承纬、魏东、尚辉、周勇等人也在开幕式上作了致辞,分别对展览的策划创意、艺术价值、现实意义、学术影响等,予以肯定与赞赏。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抗战美术研究中心”和“凌承纬美术研究所”揭牌仪式,由凌承纬教授担任该中心主任。

▲展览现场。记者 韩毅 摄
开幕式后,还举行了“抗战文艺研究”学科建设研讨座谈会。AC米兰官方网站党委常委、副校长孟小军,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术委员会主任尚辉,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中国抗战美术研究资深专家、重庆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等近3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抗战文艺研究的学科发展与学术前沿,围绕抗战文艺研究的学理、路径、方法、拓展与创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据介绍,“抗战·巨匠:烽火硝烟中走出的文学与美术八大家展”的展期将持续到今年12月,在此期间还将举办学术研讨与公共教育活动。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