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重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重师  >  正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重师  >  正文

上游新闻:百姓记录|从志愿者到手语辅警 这名00后守护聋人朋友的“钱袋子”​

9月的重庆,空气里带着初秋的清爽。在红岩派出所一间特别的办公室里,没有电话铃声的嘈杂,也听不到激烈的争论,只有一双手在空中舞动的韵律。

在重庆首个“无声警务室”里,沟通不靠声音,而是依靠手势、表情和眼神传递。

陈浩南坐在值班桌后,对着电脑屏幕飞快地打着手语。远程帮一位听障市民解决了问题后,对方开心地握拳叩动大拇指,意为“谢谢”。陈浩南也笑着打出手语:“不客气,谢谢你们的信任!”

这个身高1米85,笑容爽朗的“00后”辅警拥有一项特别的技能:手语。他用双手去倾听、去解释、去化解聋人群体的烦恼与纠纷。

陈浩南。

加入手语翻译团队

陈浩南是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红岩派出所辅警,今年1月入职。很少人知道,他大学的专业竟是空乘。

他和手语的缘分,源于一次军训。那天,AC米兰官方网站操场上骄阳似火,陈浩南在军训休息时,注意到隔壁队伍有一群聋人同学,他们正用手语进行交流。陈浩南突然想到,如果学会手语,以后在服务乘客时,或许能有所帮助,于是鼓起勇气走过去,用手机打出字问其中一名女生:“我可以学手语吗?”

女生微笑着点点头,介绍他进入了“译心”手语翻译团队。

陈浩南参加红岩无声警务宣讲团活动。

学习手语并非易事。每周末,陈浩南都要花四个小时反复练习,记熟每个手势代表的含义。更大的挑战出现在瓶颈期:当他自以为熟练了,聋人朋友的评价却是动作不标准,很乱,看不懂……

这就如同跟别人说话时牛头不对马嘴,让陈浩南感到尴尬。

于是,他几乎天天“赖”在聋人朋友堆里,约他们吃饭、逛街、聊天。“大概花了半年,他们都有点烦我了,我的手语也就突破了。”陈浩南笑着说,他的手语逐渐被更多人所认可,虽然朋友们有些诧异,一个空乘专业的大学生,干嘛要学手语……

但他认为,手语作为聋人之间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不仅是一门具有语形、词汇、语法的语言,还是走进聋人群体的一座桥梁。而他也在那段日子里,从一个内向的大男孩慢慢变得开朗、自信。

当上手语志愿者走进“无声世界”

如果说手语一开始是技能,到后来更多成为了一种责任。

大学期间,陈浩南的朋友圈里,聋人越来越多。他发现这是一群非常可爱、率真的人,但有时也会遇到一些不便,需要听人(听力正常的人)的帮助。

凭着会手语的优势,他频繁参与聋人的志愿活动:陪同就医、求职辅导、会议翻译、协助报警等。

陈浩南参加红岩无声警务宣讲团活动。

有一次,他陪着聋人朋友去医院看病。那位朋友除了听不见,还患有一种罕见病——视力逐渐缩小,只能看到管状视野。为了让他看清楚,陈浩南只能在光亮处慢慢打手语。整整四个小时,他一直陪在那位聋人朋友身边。

“多亏了你,不然我一个人看病得多麻烦啊!”从医院走出来,朋友打着手语不停道谢,陈浩南也因为能帮到他而开心。

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别人生命里的一束光。

那时,他真正意识到,只要耐心地慢慢靠近,便可以打破语言的障碍。手语也成为了他生活中珍贵的一部分。

从志愿者到辅警,是责任的升华

2021年,陈浩南参加志愿活动时,一位女民警注意到了他。此时,他已是手语团队的骨干成员。

这位女警正是重庆知名的“手语民警”何巧。何巧看到这个男孩手语功底不错,表情、姿势丰富,很有亲和力,便邀请他参与社区反诈宣传和部分案件的手语翻译工作。

在翻译过程中,陈浩南发现,听障群体常因信息不对称,轻信他人,极易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他们?这让他心头多了一份使命感。

2024年年底,得知红岩派出所要招聘一名手语辅警的消息,陈浩南没有犹豫就报了名。最终,他顺利通过了层层考试和选拔,成为了红岩派出所的一名辅警。

穿上了制服,从志愿者到辅警,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责任的升华。

为了弥补知识盲区,他又赶紧学习新的专业手语。

陈浩南在红岩派出所“巧姐无声警务室”。

在红岩派出所的“巧姐无声警务室”里,陈浩南为聋人群众化解纠纷:有人因为租房问题争执不下,有人因为家庭矛盾走进警务室,有人因为接到可疑电话焦虑不安……面对这些情况,陈浩南用手语一点点解释、劝解。

在双手翻飞间,焦虑和误解被化解,笑容重新回到聋人朋友的脸上。

无声世界里的反诈守护者

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案例,陈浩南发现,聋人群体很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有的骗子利用文字聊天套取信任,有的诱导他们转账。因为缺乏沟通渠道,他们往往来不及求助。

因此,每次在工作中遇到听障群体,他都会顺带反复“唠叨”,用手语将反诈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提醒聋人朋友们不要轻信陌生来电和转账要求。

为聋人朋友处理事务。

今年夏天,65岁的听障市民陈明(化名)在面对据称是某电商平台客服的大额转账要求时,差点就进行了操作。关键时刻,他想起平时的反诈宣传,干脆去了一趟派出所,想核实一下。这可找对了地方!陈浩南赶紧用手语告知对方,“这就是电诈惯用伎俩!千万别上当!”

他用手语跟陈明详细介绍了最近发生的相似的案例,让对方惊得倒吸一口气,连连感谢。

目前,陈浩南和同事们正在参与编写反诈手语手册,希望提高聋人辨别诈骗手段的能力,让聋人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不再被三言两语蒙住双眼。

用双手搭建信任的桥

在陈浩南的工作中,最常出现的两个词是“沟通”和“信任”。

沟通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建立信任的纽带。

不久前,他在白公馆附近巡逻时,远远看到一位游客正在比画手语,立刻上前,用手语和她交流。看到这个年轻辅警居然会手语,这位来自铜梁的听障女士惊喜不已,立刻告诉同伴:“他居然会手语!”

随后,陈浩南和同事一起,用手语为她们介绍红岩景区的历史。讲解结束后,她们开心地合影留念。这一刻,沟通的壁垒悄然消失。

陈浩南。

“当用手语跟他们沟通时,明显看到游客朋友的眼神一亮,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那种感觉特别有价值!”在陈浩南看来,听人与聋人之间用手语沟通,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

陈浩南在手语翻译时表情特别丰富,很有感染力。他笑言,这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模仿聋人朋友、手语老师以及其他担任翻译工作的学长学姐,再慢慢摸索出来的。

在他看来,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没有我们常见的标点符号、语气词、介词,所以在手语中,表情和肢体动作就承担起了这些作用。

在长年的积累中,他逐渐掌握了这种独特的情绪表达。

无声瞬间的真挚力量

而用手语跟群众沟通,还不仅仅靠准确、生动地表达。何巧常常提醒陈浩南说:“群众找到我们,有时候,是需要一个倾听者。”这句话对他影响很大。

于是,陈浩南学会了“慢”下来,先倾听,再思考,再回应。面对焦急的群众,他并不急着给答案,而是耐心等他们表达清楚。渐渐地,他发现:真诚地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原来,听人与听障群体之间最大的沟通壁垒,不是语言,而是耐心。“只要多一点耐心,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就能减少很多误解。”

今天是“国际聋人日”。在“无声警务室”里,依然有陈浩南忙碌的身影。面对聋人的求助,他的双手不停打着手语,翻译、劝解、安抚。

这一个个无声的瞬间,却有着最真挚的力量。

“很多人以为我是在帮助聋人,其实,他们也在成就我。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腼腆一笑。在陈浩南看来,沟通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在警民之间搭建信任的纽带,消除“距离感”,打造可信任的执法者形象。

他也希望更多人了解手语,哪怕只是学几个简单的手势。也许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让听障朋友觉得不再孤单。

原文链接

版权所有©AC米兰(中国区)官方网站 -AC Milan Official Website 渝ICP 备号 渝公网安备 号